Philipp Ther《歐洲1989》摘要&心得


天鵝絨革命hashtag on Twitter

第一章:導論
  • 個人的引言:
    • 家族旅行:匈牙利(歡樂營房) -> 波蘭 -> 捷克克爾科諾謝山 -> 布拉格
    • 1989前的東歐
      • 匯率大幅波動與通膨:布達佩斯:德國馬克 vs. 東部馬克、波蘭黑市茲羅提下跌
      • 東方的異議聲音:1981團結工聯、波蘭七七憲章、米蘭昆德拉的中歐悲劇;供給短缺、無效率、與社會不公正
      • 西方國家的問題:持續上升的通膨與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國家赤字
      • 國際間經濟政策的範式轉移:失敗的凱恩斯主義 -> 貨幣主義&新自由主義(柴契爾、雷根)
      • 西方不認為東方集團和蘇聯會快速崩潰
    • 1989年後
      • 陶醉後的幻滅:被東德人塞爆的西柏林、波蘭的惡性通膨、相對溫和的捷克斯洛伐克
        • 第三條路線(社會民主)的全面敗退,全盤接受新自由主義政策
        • 東方正在「轉型」(transformation),而西方無須改變?
      • 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的影響
        • 煙霧中的克拉科夫 => 希望煙囟再次排放(高失業率)
        • 不再缺乏供給,而是缺乏需求(流動性短缺)
        • 歐盟第五次擴張(2004):華沙、克拉科夫、布拉格、柏林成為大都會,但小城市變得又老又窮
      • 狀況相對較好的北歐、德國、奧地利:受到中東歐改革的競爭而在經濟上重新定位(共同轉型) vs. 忽略改革的南歐
    • 2010年後
      • 危機中的南歐效法東歐的改革:裁員、私有化,影響年輕人而非高齡世代
      • 對新自由主義改革的質疑:市場經濟與民主發展必定彼此相關和相互依存?「休克療法」的效果主要源於後共產民主國家無法形成有組織的反抗?
  • 歷史化:
    • 東西歐改革論辯、東方集團漸進改革失敗、東方體制競爭的終結,造就新自由主義的霸權
    • 「東方集團」常被視為一個整體,但各國背景與國家發展路徑仍有顯著差異
    • 新自由主義的新秩序造成後共產主義國家「內部」日益增長的分歧:極度的城鄉差距
    • 實施新自由主義的效果不同:布拉格/華沙 vs. 柏林
  • 新自由主義的起源
    • 海耶克與「朝聖山學社」:小政府+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反對羅斯福新政(國家干涉主義)
    • 1970年代Pual Samuelson的「新古典綜合學派」:對凱因斯主義造成停滯性通膨的反思
    • 芝加哥學派:相信市場效率與參與者的理性;華盛頓共識:自由化、撤銷管制、私有化,外加外國直接投資與金融資本主義
    • 2008後,Joseph E. Stiglitz抨擊市場基本主義、私有財產的理想化與盲目信任市場參與者的理性
    • 新自由主義的移動目標會不斷調整,因此不應被視為是同質與封閉的思想體系
  • 轉型的概念
    • 轉型的四個面向:專制到民主、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國家的改造、外部行為(如世銀、歐盟、IMF)的影響
    • 東歐的「革命」與1789、1848、1917的革命不同,缺乏暴力因素與破壞性、舊菁英亳髮無損
    • Bauman:應將轉型視為後革命的轉變;作者:轉型其實是透過個別的革命性變局獲得新動力
    • 高速旋轉的「歷史之輪」:國家、經濟與社會轉變的共時性;糟糕的「過去」、繁榮的「未來」、被隱沒的「現在」
    • 「第三波民主化」的政治體制變化也並不均勻:中東歐、東南歐的權力由總統流向議會,如波蘭。總統制則在俄羅斯位居主流,由普丁建立了威權政府。
    • 90年代 Lipton & Sachs的「雙重更替(dual transition)」理論:市場經濟秩序是民主不可或缺的要素
      • 忽略東歐計畫經濟的崩潰和漸進改革失敗;中國與越南也是該理論的反例(有了市場經濟但卻未民主化)
      • 資本主義類型論(varienties of capitalism)
    • 反思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波蘭有好的市場經濟,但國產並未完全私有化。
    • Bohle & Greskovits區分歐盟新成員國: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波羅的波諸國)、嵌入式新自由主義(維謝格拉德集團)、社團主義(斯洛維尼亞)
      • 若加入俄國、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瓦多,它們可能被分入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一組(因不具備福利國家),可為上述國家新增一類「寡頭新自由主義」(未具備穩固民主體制)
    • 運作良好的國家結構是體制轉變的先決條件
      • Merkel:國家合法狀態、教育與社會體系的連續性有利於轉型
      • Ekiert:地方自治的建立是波蘭崛起的關鍵因素
    • 共同轉型樣本:德國紅綠聯盟的年金與勞動市場改革、對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概念的辯論、社會主義化的東德政治人物對德國轉型的影響

第一章讀後感:
滿硬的一本書,不過對東歐的討論有讓人發現新大陸的感覺。在討論政治問題時,我們經常會簡化背景因素,作出「新自由主義幫助東歐前共產國家脫貧&轉型」等單一歸因,忽略同一運作模式在不同國情下產生不一樣的後果(如波蘭vs.俄羅斯)與副作用(城鄉差距擴大)。作者在這一章很強調國家發展是多方面政治與經濟因素的綜合結果,不能簡單的去脈絡化,個人認為這是當代台灣人在討論問題時很需要的一種態度。歷史學者的視角與社會學家的視角很不相同,社會學家常關注某個時刻的社會結構變化、而歷史學者重視事件的脈絡,但這也是本書難啃的原因,需要補足的相關知識太多了。BTW,想到在斯洛伐克轉車停留的Modra,是否就是書中所謂的小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雜感:過去一年政治觀察心得

竹塹社區大學:台語羅馬字課 課堂筆記

聰明公民的六道習題-月讀社會講堂:習題一【我們身處民粹時代嗎?:民主的幽暗面】(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