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讀社會講堂《認識中國:面相三》
月讀社會講堂《認識中國:面相三》
讓子彈飛:姜文電影的文化符碼
2019.7.30 文科大叔 南光遠
參考書目:
- 騎驢找馬:讓子彈飛,姜文 2011
- 中國農民調查,陳桂棣、吳春桃 2004
- 中國在梁庄,梁鴻 2015(歸鄉青年觀察家鄉,反映農村現狀)
-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余華 2011(余華小說:活著)
- 偽裝的盛世,許知遠 2012(中國公知對中國的理解(台灣較少見觀點);看中國作家談中國時應注意其立場)
- 走進都會中國:一個台灣人登陸十年的文化觀察,李政亮 2009(台灣觀點,去年有在月讀辦過演講;另著有: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
-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Peter Hessler 2013(旅遊文學,好看)
- Leftover Women: The Resurgenc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Leta Hong Fincher 2015(中國女性如何在社會找到自我定位;中譯本:中國剩女)
- One Child: The Story of China's Most Radical Experiment,Mei Fong 2015(作者為資深記者,曾獲普立茲獎;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
- 中國工人訪談錄:一個關於集體記憶的故事,賈樟柯 2009(拍攝二十四城記時的故事)
讓子彈飛:姜文電影的文化符碼
Topic 1 中國的電影與政治
Topic 2 姜文的創作歷程
Topic 3 《讓子彈飛》的文化符碼與現實影射
姜文背景:高幹子弟,於軍區大院(類似眷村)長大。並非傳統導演出身,且意識型態與中國第六代導演(如賈樟柯)不大一樣。
Q:你看過哪些中國電影?你對中國電影的印象與評價如何?
張藝謀(第五代導演)系列、老獸、大象席地而坐、葉問(武打片裡的國族主義,可以用於政治宣傳)、集結號(馮小剛)
今年金馬獎中國影人被禁止出席(金馬獎對中國影人的意義)
Q:你瞭解什麼是政治宣傳片嗎?你對電影檢查制度有什麼認識?
電影開拍前就需要審查劇本;成片後還需要經過剪接檢查(「專業」的審查員對自由創作的傷害)
Topic 1 中國的電影與政治
※下列部分影片在網上仍找得到來源;標註為 x 者代表禁片(無法獲得版號)
# 反右運動(1957)
x 《藍風箏》(The Blue Kite,1993)田壯壯(寫實,刻骨地記錄了反右運動知識份子的遭遇)
- 田壯壯:中國第五代導演,曾被限制拍片
- 以小男孩作為主角(淡化衝擊性,但這部片還是很強烈)
- 從「除四害」到「文化大革命」
△《我的父親母親》(The Road Home,1999)張藝謀
- 有政治意涵的愛情故事
- 下放農村的知識青年、被打成右派後再離開農村
- 片中使用繁體字(中國1977年後才實行漢字簡化)
#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x 紀錄片《中國》(Chung Kuo - Cina,1972) Michelangelo Antonioni
- 初代大外宣;共產黨希望國外導演呈現(美化)中國
- 周恩來邀請名導拍攝,後成為周被鬥爭藉口;當時藝文圈的左傾風氣讓歐洲導演願意到中國拍片
- 具有大量偷拍鏡頭,後被禁播
- 爭議鏡頭:上下顛倒的南京長江大橋(1968 年建成,自豪的基礎建設)
- 片頭曲:我愛北京天安門
x 《芙蓉鎮》(Hibiscus Town,1986)謝晋
- 位於湖南;劉曉慶&姜文出演
- 原著普華:傷痕文學作品
- 做小買賣的一家人被鬥爭(文革)
x《棋王》(The King of Chess,1991)徐克
x《霸王別姬》(Farewell My Concubine,1993)陳凱歌
x《活著》(To Live,1994)張藝謀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1994
x《天浴》(Xiu Xiu: The Sent-down Girl,1998)陳沖
- 女知青於西藏上山下鄉的故事
- 囊括七座金馬獎
- 被迫出賣身體的女主角;唯一的正面角色是一名藏人
x《巴爾札克與小裁縫》(Balzac and the Little Chinese Seamstress,2002)戴思杰
- 知青下鄉的故事
- 周迅飾小裁縫;較為正面
△《青紅》(Shanghai Dreams,2005)王小帥
- 故事發生於貴陽
△《孔雀》,顧長衛 2005
- 小城女孩希望離開家鄉
# 改革開放(1978-)
o《甜蜜蜜》(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1996)陳可辛
- 以香港為舞台,拍中國長大的年輕人故事
x《站台》(Platform,2000)賈樟柯
- 推薦,以山西汾陽為背景,展現中國轉型對草根階級的影響
x《頤和園》(Summer Palace,2006)婁燁
- 少數拍攝六四電影
# 中國導演的代際差異
o 第五代導演:(80年代出道)
- 張藝謀、田壯壯、陳凱歌
- 黨培養的技術人材
- 較無中心思想、對於劇本無鑑別能力的「匠」
- 大片時代的作手
- 張藝謀(英雄):毛澤東對秦始皇的推崇(政治表態)
o 第六代導演:(90年代出道)
- 賈樟柯、王小帥、婁燁、張元、寧浩(瘋狂的石頭)、王全安、陸川(可可西里)
- 受 80 年代自由風氣影響,同時具有90年代募資的能力(扣上外國勢力煽動帽子)
# 電檢制度與市場變化
o 中國的電影檢查制度
- 中國無電影分級制(拒絕分級)
- 廣電總局審查
- 審查員事實上十分專業,看得出片中象徵的意識型態
- 台灣對進口中國電影有配額限制
o 主旋律與大片時代
- 主旋律:政宣片,e.g., 建國大業、建黨偉業
- 大片時代:漸漸演變為符合主旋律但又迎合市場
- 唐山大地震(馮小剛)、戰狼
- 美國也有主旋律:e.g., 好萊塢商業片(搶救雷恩大兵)
Q:即使不是典型的政治宣傳片,許多電影當中仍然有價值觀點的傳佈,你可以舉出幾個例子嗎?
- 例子很多,研究電影中的意識型態,也是電影學科的一環
你認為電影只是純粹的娛樂產品,或者你認為電影也應該帶有文化與藝術價值?
- 珍惜台灣電影,因為只有台灣能拍出台灣本土故事
- 海角七號前,台灣本土電影市佔率不到1%
Topic 2 姜文的創作歷程
#《陽光燦爛的日子》(In the Heat of the Sun,1994)
- 首次執導(姜文為演員出身)
- 原著:王朔《動物凶猛》(1991)
- 表面上是青春電影,實際上呈現了文革時期不用上山下鄉的北京高幹子弟生活
- 唯一能上映的文革作品
x《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2000)
- 原著:尤鳳偉《生存》(1996)
- 原著與姜文有官司(對作品的詮譯);姜文的強烈主觀意識(自戀傾向)
- 唯一被禁的姜文作品
- 完全沒有共產黨(即:沒有出現正面的共產黨)
- 背景:90年代後期、炸館事件後,中國國族主義興起
- 結尾轉折表現姜文對日本、國民黨的意識型態
- 魯迅式的民族性批判
o《太陽照常昇起》2007
o《讓子彈飛》2010
Q:你看過幾部姜文的電影作品?你對《讓子彈飛》的評價如何?
Q:對於電影片段與台詞脫離原本作品的脈絡,成為被不斷複誦、甚至被任意改編的文化迷因,你有什麼看法?
- 迷因:如帝國毀滅的二創、周星馳電影的名言
- 讓子彈飛一會兒;我就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
Topic 3 《讓子彈飛》的文化符碼與現實影射
#《讓子彈飛》(Let the Bullets Fly,2010)
- 原著:馬識途《夜譚十記》〈巴陵野老:盜官記〉(1983)
- 現實影射
- 巴陵野老:四川
- 影射薄熙來:唱紅打黒
- 與一步之遙、邪不壓正,被稱為北洋三部曲
# 薄熙來與習近平的接班鬥爭
- 薄熙來在重慶 2007-2012
- 唱紅打黒(共產黨式民粹主義)
- 引起共產黨元老不滿
- 王立軍事件
- 谷開來謀殺英國商人
- 和諧社會:為毛式階級鬥爭打預防針
# 與會人員對《讓子彈飛》的心得
- 推翻資產階級後,人民關注搶椅子(眼前的財產),並未達到美好的未來。這是否象徵著虛無主義
- 牆頭草的人民:隱含魯迅式的民族性批判
- 馬拉的火車:真真假假,現代化外表的假象
- 讓子彈飛一會兒:讓中國再腐敗一下?
- 這部片絕對不是純粹的娛樂片
- 同樣在威權體制下,俄國的電影成就更高:e.g., 波坦金戰艦
- 中國還能有文學藝術嗎?賈樟柯還是拍出了《天註定》
# 香港題外話
- 西藏新疆台灣香港,對中國沒有差別,為了國家安全必須控制(國際關係底下的現實主義思考)
- 僵局狀態:無人能接特首、警隊成為壓力鍋、避免暴動定性成型
- 台灣的援助:
- 港澳人民關係條例:對民進黨政府而言會落入中華民國框架,故以民間支援為主
- 台灣的政治庇護條件仍未成熟(台灣實際上仍十分排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