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讀社會講堂《認識中國:面相一》
月讀社會講堂《認識中國:面相一》
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崛起與變異
2019.7.16 文科大叔 南光遠
動機:
- 台灣對中國的理解不足(戒嚴時期的言論控制:匪情研究中心、解嚴後仍片面/偏頗理解)
- 要應對中國必須先認識它
本講會從歷史的角度入手,增進對中國的理解。
第二講則是歷史+經濟,理解何謂「中國模式」。
第三講則從文化作品出發,理解作品內的意識型態(國族主義)。
第四講則著重於國際關係,理解中國的自我與世界觀(漢沙文主義)。
本講書單: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灣觀點研究中國共產黨革命)
王丹: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學運份子觀點)
Maurice Meisner: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從非華人觀點,沒有漢史觀、客觀地看中國)
Maurice Meisner:Mao Zedong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中國禁書,於香港出版)
勞改基金會:人相食的年代(異議作家們談大躍進的年代)
Roderick MacFarquhar & Nichael Schenhals:Mao's Last Revolution/毛澤東最後的革命(經典)
Frank Dikotter:The Cultrual Revolution: A People's History
Jonathan D. Spence: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史景遷談中國知識份子)
張戎、張樸: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共產高幹觀點看毛澤東)
===
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崛起與變異
Topic 1:中國共產黨創立的歷史背景
Topic 2:從長征到奪權:中共體制的特徵
Topic 3:建國初期的政治運動
Topic 4:文化大革命及其後(台灣人常高估文革影響,其實改革開放、大量移工對中國的影響可能更甚於文化大革命)
Q&A:你所瞭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什麼樣貌?你對該國的評價如何?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面向與台灣的差異何在?
- YC:中國社會存在強烈的國族認同,希望極權政府帶來的中國夢、價值觀單一。而台灣近年受到中國的影響很大(中國文化輸出)。
- 此講其中一個主題也會談論中國共產黨如何成為國族主義的政黨。
Q&A:你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與制度有什麼理解?這些歷史、制度與台灣社會的相互關係為何?
Topic 1:中國共產黨創立的歷史背景
# 救亡與啟蒙的雙重變奏
- 何謂「百年國恥」?
- 自鴉片戰爭開始的109年
- 國族主義政黨,主張中國不斷受帝國主義的侵略
- 太平天國 = 農民起義
- 救亡:需要革命(對映中華民國的自強運動&百日維新,國民黨同樣有國族主義論述)
- 李澤厚:救亡壓倒了啟蒙(1986)
- 社會達爾文主義與現代國家體制的建造
- 社會達爾文主義興起(1911-1920)
- 毛澤東:落後就要挨打
- 打造中的中華國族主義
- 失敗的中華民國轉化(孫文:驅除達虜、恢復中華 => 五族共和)。
- 事實上二十世紀前不存在「中華」的思想,是後來建構出來的
- 被歷史忽略的滿人屠殺
- 帝國體制轉變為現代國家的困難點
# 五四運動的性質
- 威爾遜主義與巴黎和會
- 民族自決:每個民族都有資格建立自己的國家
- 中國是戰勝國:應歸還山東青島的德租界 => 被日本佔領(國族主義的愛國運動開端)
- 五四運動的性質
- 廢除科舉後的新知識份子 => 革命的中堅力量
- 留學英德法美日的新中國知識份子
- 五四運動的後續影響與歷史意義
- 青年菁英成為了共產黨的基礎
- 中國成為共和政體仍無法躋身現代國家 => 追求思想上的解方:德先生、賽先生
- 對比今年中國低調地度過五四百年
#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1.7.1 上海
- 知識份子搞革命
- 北大教授:李大釧與陳獨秀
- 不同於工人為主的馬克斯思想
- 另外二股力量為待業學生與留學生(勤工儉學/打工留學、受蘇聯勢力培植的留俄菁英)
- 「反西方的西方主義,反傳統的傳統主義」
- 馬克思基於西方反帝思想,卻被共黨採用;反傳統教條,卻打造新國族論述
- 共產主義:未來社會與國家發展方向
- 國族主義:中國再次強大
# 經濟大恐慌與三零年代的左翼思潮
- 經濟大恐慌與法西斯、納粹的興起
- 台灣共產黨的成立 1928.4 - 1931.9 @上海
- 源於第三共產國際輸出革命:蘇聯東方局贊助
- 終於日本打壓共產黨
- 西班牙內戰與反法西斯戰爭
- 動盪的三零年代
Q&A:激進思潮化為具體政治行動之後,要經歷什麼的過程、運用什麼樣的手段,才能夠完成改變現實的目標?
Q&A:相對於西方的後進國家,其反抗帝國支配的方式,往往源自反殖民與左翼思想。在此情況下形成的思潮...
Topic 2:從長征到奪權:中共體制的特徵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 國共第一次合作與蔣介石清共
- 蘇聯與日本在地緣政治上的衝突
- 朝鮮親日派政變 => 日本併吞;但朝鮮同時也存在親俄派
- 起初蘇聯與國民黨合作(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國民黨存有毛澤東的國民黨證)
- 蔣介石:紅色將軍 => 清黨(1927:青幫 & 427事件)
- 寧漢分裂:蔣介石(右派)vs. 汪清衛(左派)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1931.11.7 瑞金
- 11.7 蘇聯建國
- 路線之爭:工人階級(馬克思) vs. 農村包圍城市(毛澤東的水滸路線)
- 共產黨開始注重軍事力量
-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哲學
- 一切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 原始社會、封建社會(領主vs.奴隸)、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vs.無產階級)、共產社會(無階級社會)
- 誰來代表無黨階級:共產黨(共產黨掌握歷史趨勢/對照北韓集體思想)
- 領導是先知:共產黨不會犯錯(獨裁政黨)
# 異動與長征:中共的路線之爭
- 秋收暴動(1927)、廣州暴動
- 二萬五千里長征 1934.10 - 1936.10
- 第五次剿匪後:流寇狀態
- 遵義會議與毛澤東奪權
- 1935:確立毛澤東成為領導者
- 取代蘇聯直接培植的領導人
- 西安事變後,停止剿匪(國族主義)
# 延安整風之後的中共體制
- 延安整風 1942.2
- 中共內部言論自由開始消失
- 恐怖統治的興起
- KGB式情報滲透
- 「思想搶救」
- 以黨領政的理論基礎:極權主義的根源
- 馬克思主義:國家是資本家用來壓迫社會的機器,國家在進入共產社會後消滅,需要共產黨引路
- 共產黨取得政權後,實施人民民主專政 => 以黨領政、共產黨高於國家,書記高於市長
- 威權政府(保有些許自由) vs. 極權政府(管理社會的各方面)
- 二十世紀初的社會主義分裂:共產黨 vs. 社會民主黨
- 馬克思時代,工人仍無投票權 => 暴力革命是唯一一條出路
- 成年男子具投票權後,社會民主成為另一條路線(北歐模式)
# 國共二次內戰與國府潰敗
- 中日戰爭期間雙方的實力消長
- 七分發展(主要於華北地區)、兩分抗日、一分應付
- 為何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國民政府?
- 國民政府仍未成為現代意義下的有效率政府,無法有效統治中國
- 國民黨山頭林立、財政問題與大裁軍、學潮(國民黨看待學生運動 = 共產黨)
- 中共建政是農民革命還是共產革命?
- 農民起義建國,後來發展已經不同於馬克思的無產革命
Q&A:你對於冷戰時期的世界情勢有什麼印象?冷戰的興起與美蘇對峙有關,對峙的原因為何?第三世界國家又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 美國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實際期待(參訪延安 vs. 重慶腐敗軍閥) => 韓戰毛澤東的一面倒政策(費正清等中國學家的失誤)
Q&A:一個亟欲擺脫落後保守,盡速建立現代國家體系的政權,會採取什麼樣的政策來領導國家
- 藉由各種運動
Topic 3:建國初期的政治運動
# 韓戰的影響
- 「一邊倒」政策與冷戰的開啟 1950.6.20
- 戰時共產主義的實施
- 剩餘糧食的強制徵收、配給制與禁止自由流通(商品、外貿、禁止罷工)、接收外國資產
- 大多數知識份子仍留在中國(e.g., 沈從文、錢鐘書)
- 人民解放軍慘勝的意義
- 獲得統治正當性:中國第一次與帝國主義國家打成平手
# 建國初期的政治運動
- 中國的運動模式:採用運動方式,而非政策誘導
- 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 1951 年末
- 針對部分共黨幹部
- 五反: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偷工減料 1952.1、反盜騙國家財產、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
- 針對資本家
- 土地改革運動與指令型經濟的開展
- 針對地主、取締反動會(教會)道(一貫道)門(佛)
- 反黑五類:地富反壞右
- 文化大革命(黑五類後代的復仇)
# 雙百運動與反右整肅
- 百花齊放、百家齊嗚:引蛇出洞?
- 臭老九;不勞動的知識份子需要勞動改造
- 反右運動 1957
- 後果:沒有人勇於建言
- 「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
- 短時間超英趕美發大財;數字治理
- 壓迫農民公糧上繳 => 大饑荒
# 大躍進與三年大饑荒 1958 - 1962
- 大躍進的成因與後果
- 定調:三年自然災害
- 廬山會議 1959.7.2
- 彭德懷:大躍進會出問題(被打壓的開國元勳)
- 毛澤東的唯意志主義與無政府思維
- 無政府思維:厭惡官僚主義、破壞官僚國家,發動文革
- 唯意志主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宗教性質的唯心論)
岔題:台灣如何自處
- 鄭南榕:小國小民、好國好民;台灣需要自我解殖
Q&A:文化大革命是標誌性的歷史事件,其影響遠遠擴及中國之外。台灣社會有哪些對於文革的想像與迷思?你能列舉一二嗎?
- 中國:文化大革命 vs. 國民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華是禮儀之邦、中華文化精髓在台灣(事實:禮儀是現代社會慢慢建立的共識,中華文化事實上是祖先崇拜+階序關係,台灣在80年代前仍收紅包、不排隊)
Q&A:社會當中的革命與改良、救亡與啟蒙、激進與穩健,是否是難以相容的兩種趨向?我們又該如何判斷政治改革的時機?
Topic 4:文化大革命及其後
# 文化大革命的迷思
- 群眾自發還是奉旨造反?
- 自上而下的政治鬥爭、黑五類後代的報復
- 中國相信運動的背後的政治鬥爭
- 為何要破四舊?文革摧毁了傳統文化?
- 中共康生:收四舊
- 文化大革命背後的政治鬥爭
# 文化大革命的過程 1966 - 1976
- 「海瑞罷官」與「砲打司令部」
- 鬥爭周恩來、鄧小平、劉少奇
- 軍管與「上山下鄉」運動
- 處理學生:強迫去建立新中國、地方創生
- 軍管:成立革命委員會來重新控制社會秩序
- 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控制(vs. 台灣:軍隊國家化)
- 林彪出逃與「批林批孔」運動
- 林彪出逃蘇聯過程中死於內蒙
- 四人幫(江青等文黨)發動鬥爭:批林(彪)批孔(子)
- 孔子:吾不夢周(恩來)公久矣
# 獨裁者消亡與文革的結束
- 毛澤東(1976.9.9)、周恩來(1976.1.8)逝世與四人幫被捕
- 華國鋒的過渡性角色
- 「定性」與「平反」與共產黨的歷史書寫
- 「定性」:在共產黨歷史書寫中很重要(戴帽子與摘帽子),被負面書寫的對象會被視為暴動份子、次等公民
- 造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不可信,歷史是虛無的(誰掌握歷史就掌握現在;掌握現在就掌握未來)
# 西單民主牆與北京之春
- 四五運動 1976.4.5
- 禁止遊行,趁清明節紀念周恩來
- 一種政治表態(抗議四人幫),影響十年後的89學運(紀念胡耀邦)
- 1978年平反
- 1978-9 年的北京之春
- 西單民主牆(魏京生:第五個現代化)
- 1968 年捷克發生布拉格之春
- 改革開放 1978.12.18
- 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確定改革開放路線(鄧小平掌權)
- 第二講接續討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