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公民的六道習題-月讀社會講堂:習題六【默觀真理:思辨的力量】(5/21)
(圖片出處:哲學哲學雞蛋糕)
2019.5.21 南光遠
解題讀本:
- 哲學大師寫給每個人的政治思考課(2015,入門)
- 哲學能做什麼?:公共議題的哲學論辯與思維練習(2017)
- 內容較深入的全方位哲學書籍
-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哲普書,2018 十週年版)
- 政治哲學書籍普遍存在的翻譯問題(e.g., common good:共善/共好)
默觀真理:思辨的力量
- Topic 1 政治是什麼?哲學的觀點
- Topic 2 如何辨論公共議題
- Topic 3 正義與道德思辨
Topic 1 政治是什麼?哲學的觀點
- 所謂的哲學思考
- 哲學是什麼?思考可以教嗎?
- 人類思考的活動,好像無法直接被「教授」
- 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進而做出各式各樣的解答(e.g., 世界由什麼組成的?水/五行/...)
- 柏拉圖(理型主義):存不存在完美的圓?
- wiki:在人類感官能夠感受到事物的共相之上,存在著一種抽象的完美理型(Form);人類感官可見的事物,並不是真實,只是一種表相(form),它是完美理型(Form)的一種投射
- 亞里士多德:最早的經驗主義者,從經驗中認識世界
- wiki:對亞里斯多德而言,研究哲學意味著從研究特定現象提升為研究事物的實質;但對柏拉圖而言,研究哲學則代表著從研究一個普世理念提升為研究這些理念所轉化的特定樣本
- 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
- 本體論:源自於簡單的問句,世界是什麼組成的?
- wiki:本體論就是「研究到底哪些名詞代表真實的存在實體,哪些名詞只是代表一種概念」。所以本體論成為某些哲學分支的基礎。...本體論的根本問題是:「存有的最初分類是什麽?」不同流派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釋。
- 認識論(知識論):如何認識這個本體?
- wiki:認識論翻譯自英文epistemology。關於知識的作品中,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是柏拉圖的《泰阿泰德篇》,書中他發展了知識的定義。我們知道,想要被定義為知識,它必須是被證實的,並且必須被我們相信是真的。蘇格拉底認為這還不夠,人們還必須為之找到理由或證明。
- wiki:相關理論:經驗主義、觀念主義、理性主義、...
- 方法論:要如何去做?
- wiki:在某種知識的領域上,對探索知識的原則或做法而作之分析(梅里厄姆-韋伯斯特詞典)。
- 「應然」與「實然」
- 實然和應然是語句(sentence)、命題(proposition)和判斷(judgement)可以有的區分。粗略地說,實然是關於事實,應然是關於應該。(from 朱家安)
- 應然:應該如此的「主觀」論述,討論應然=為什麼要做?(做這件事是對或不對?)
- 實然:有客觀的真假值。研究實然問題=不去評斷好不好,能夠純粹的觀察與研究(政治科學的基礎)
- 哲學如何探討政治?
- 人觀、倫理學與政體論
- 人觀:人性
- 霍布斯:自然狀態=人依本性會表達出來的行為(wiki:每個個人將自然權力交付給這威權(統治者),讓它來維持內部的和平、並抵抗外來的敵人)
- 盧梭:高尚的野蠻人,亙古以前的自然狀態(人生而自由:社會契約論)
- 倫理學:人要如何生活
- wiki:探討道德價值;在此,「道德」被定義為一群人或一種文化所認可的所有行為準則
- 政體論:為什麼要有政府
- 普適觀點與歷史觀點
- 普適觀點:凡是人都有尊嚴,可從人的天性推導而得(去時間性、空間性)
- 歷史觀點:任何思想均有其脈絡,沒有普適觀點
- 「主義」何其多:簡介政治意識形態
- 意識形態(被汙名化的名詞?):處理人類思想觀念的體系(世界觀)
- 教育大辭書:十九世紀初由法國學者 Destutt de Tracy 提出;其原意指觀念的科學 (science of ideas),重在分析觀念,特別追究觀念的根源,哲學的基本知識,以為道德和政治的基礎
- 馬克思:人類世界基礎是經濟,誰掌握經濟(意識形態)就能影響社會,如資產階級支配社會
- wiki:卡爾·馬克思所理解的意識形態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力關係,是統治階級爲了欺騙和使權力關係具有合法性的產物
- 投票式民主的弊病:不討論意識形態
- e.g., 自由主義(政府除了維護社會必要的事之外都不許做,不被別人干涉的自由 => 小政府)、社會主義(人無法離開社會離群索居,自由=可實現自我潛能的自由,避免人才的浪費 => 福利國家,從搖籃到墳墓)
Topic 2 如何辨論公共議題
- Paul Graham 2008:Hierarchy of disagreement
- 有意義的討論:應著重於反駁原文、反駁主要論點
- 論辨的規範
- 善意理解原則
- 即使意見不一樣,也要避免立即批評對方
- 相關證據原則
- 找出相關事實(fact,不同於意見 opinion)
- 演譯論證:三段論(大前提:所有人都會死、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結論:蘇格拉底會死;人真的會死嗎?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 歸納論證:有相關的經驗證據(大前提:大多數人不會活一百年、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結論:蘇格拉底可能不會活一百年)
- 強度較演譯論證弱,大部分的論證均為歸納論證
- 確信與論證的限制
- 確信:我們相信,但沒有時間完美證明的前提
- 所有確信(預設相信)的前提,最終形成「圖像」
- 知識同儕、歧見與自我理解
- 知識同儕:可以好好和你辨論的「理性的人類」
- 歧見最終仍可能存在
- 如果結果仍不確定,為什麼要討論?因為必須對行為下結論、自我了解、修正確信
- 自我理解:辨論的最終目的,突破自己的界限
- 平時慣用的網路不是適合溝通的媒介
- 西塞羅:修辭學(辯術:如律師);台灣的倫常秩序(常「以人廢言」)
Topic 3 正義與道德思辨
- 道德思辨的基本概念
- 情感與理性:道德的基礎
- 快思慢想:人類的道德判斷先有綪緒,才發動理性
- 網路影響人的腦部運作、造成網上討論品質下降
- 自由意志、命定論與道德責任
- 人若無自由意志,則無道德責任
- 注意是否逾越合理範圍
- e.g., 精神病、二戰(加入不正義的體制)、東德衛兵擊斃跨過圍牆的人民(可開槍但未必要打中)、移工阮國非事件(執法過當)
- 命定論:沒有自由意志的狀態(宿命論,沒有道德責任)
- 東方道德觀(差序格局)、一般人理解法律的方式(易暴式)
- 後果論與意圖論
- 後果論:結果比較重要(電車難題:效益主義的思考實驗)
- 意圖論:只考慮動機,不看重結果(應拒絕思考電車問題)
- Aristotle 的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
- 正義:福利、自由、德行
- 效益論(功利主義)
- 取得社會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福利),假設人都是趨樂避苦(追求爽度最大化 => 金錢最大化)
- 缺點:忽略人權(不把人當人看)
- 自由至上主義 & 義務論
- 義務論(康德):反對效益論,人最大的幸福是自由
- 德行論
- 德行(亞里斯多德):人的良好品格,幫助人們實現幸福(如:勇敢)
- 基於社群主義:人是社群的動物、須參與公共事務
- 東方的品格=德行?問題在於東方品格主要用於服務封建權威
- 基督教(簡樸、謙遜);希臘(浮誇)
- 有非西方的道德理論嗎?
- 是否有 human nature、是否可判斷、是否可據以設計出政體?
- 品格教育(讀經班/弟子規):服從尊長,是不是好的道德?當下所說的品格教育和道德有關嗎?
- 家族復仇,是否是好的道德觀?
- 最好的學習方式:閱讀文學作品
Q & A:
- 你支持同性婚姻嗎?同性戀僅適用專法否是種差異對待,因此是法律歧視?
- 反對聲音出於傳統觀念?出於直覺?/站在弱勢的一方/別人結婚關你屁事(自由主義觀點,但法律是規範所有人的)/保障人權但也要考量社會觀感/希望同志也能得到法律的保障/為什麼只有異性戀要被綁住,要死大家一起死/因為愛(基督教觀點)
- 家族稱呼表(差序格局)
- 思考個人的合理與整體的合理性
- 特別對待是歧視還是優待?(歷史的不正義)
- 法律是世俗主義的法律,是否能以宗教的觀點來解釋(基督徒觀點:性只能在婚姻中,婚姻只能一男一女,因愛和繁衍後代而結合)
- 婚姻是契約
- 天主教(理性主義),同性戀是正常的,但反對同性婚姻
- 司法院釋字748號解釋文;主要依據:憲法第七條「平等權」
- 你是否支持廢除死刑?你是如何得出支持或反對的理據?
- 許多人反對上開議題是出於恐懼
- 可以從法律實證上來說服社會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 廢死的宗教意涵(人是否能剝奪其他人的生命)
- 社會契約論者:殺人者(非人),人皆可殺之(為何政府可以殺人)
- Rawls:無知之幕、契約論
新課程(暫定)
- 第一堂:中國共產黨簡史
- 第二堂:經濟中國模式(改革開放到現代)
- 第三堂:中國經濟社會制度(讓子彈飛/毛派:姜文)
- 第四堂:國際關係、一帶一路、亞投行/日本亞開行
- 金融控制邪惡三角:美國財政部、IMF、世界銀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