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公民的六道習題-月讀社會講堂:習題二【必須保衛民主:網路媒體與社會變遷】(5/14)
解題讀本:
別當政治門外漢 (2006)
- 後真相時代的到來
專業之死 (2017)
- 利益團體偽裝成專業團體
- 公眾知識份子的缺乏
- 認知偏誤現象:強化自我既有認知、否認違反自己認知的事物
民主會怎麼結束 (2018)
- 也是搭上川普當選後的浪潮(全民參政/民粹的浪潮)
- 血汗超商/社企是門好生意
講者:南光遠
=====
必須保衛民主:網路媒體與社會變遷
- Topic 1 民主政治:規範與實證
- Topic 2 民主會怎麼結束?
- Topic 3 網路媒體與社會變遷
- 同溫層效應:媒體的影響
- 同溫層外的世界一直存在,現象反映了思想的改變需要時間,無法期望社會大眾的認知如網路一般立即反應
- Topic 4 必須保衛民主
- 政治也受全球化影響,全球困境=當下台灣困境
Topic 1 民主政治:規範與實證
- Q&A: 什麼是政治?
- 食衣住行育樂/管理眾人之事/議決公眾事務/公 vs. 私領域(e.g., 家庭)
- 政治 != 民主;集權統治也是政治
- 什麼是政治?什麼是民主?
- 政治:資源分配的制度性安排、建立秩序以避免自然狀態
- 民主:利害關係者藉集體參與,以達成自我治理的過程
- 民主 != 投票。重點是能做到自我支配。
- 民主需要設計、改善制度上的各種缺點,以避免民主的變質(邱吉爾:民主制度是所有制度裡最不壞的那個)
- 對民主的不切實際期待 => 民粹主義(熱愛直接民主)
- 直接民主和憲政主義的衝突(什麼都公投是好事嗎?)
- 民主政治的規範面向(理想性)
- 三權分立制衡:行政、立法、司法
- 美國發明(第一個非君主制國家)。參考羅馬制度(共和制:讓不同階級的人在一起共同生活、權力制衡的方案)
- 共和的定義 (wikipedia:共和制):共和主義是民主組織的代表性方法。是一個模糊的政治概念,指通過創建共和國來治理的社會,其中最關鍵的幾個特徵為:1.人民不是君主或獨裁者的附屬品。2.人民意識形態上認知國家事務為公共事務。3.有某種有實際效力的法律限制政府權力,並保護人民的基本權力。亞里士多德:共和制既可以保證公民的民主與積極性,又可以防止平民針對少數人的暴政。
- 美國總統 J. Madison(憲法起草人):「假如人類是天使,那麼就不需要政府,假如天使治理人類,那麼對政府的外在或內在控制通通不需要」
- 艾克頓公爵:「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
- 司法權:強大但被動,避免司法獨裁(為何大法官是終身職?)
- 思想、集會、結社、言論自由(避免民主的腐化)
- 思想自由 -> 源自宗教戰爭(開放信仰自由,建立西伐利亞體系)
- 良心犯(耶和華見證人信徒因信仰無法服役)
- Q:台灣近年的行政權擴張法案
- 民主的意義在於「自我治理」
- 仇恨言論法:仇恨言論是言論自由嗎?自由權與免責權的差異
- 民主政治的實證面向(既得利益者和犬儒主義者:民主能不能當飯吃?)
- 民主化的歷程與逆流
- 第一波: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第二波:二戰後殖民地民主化(演變為獨裁國家)/第三波 1974 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後、新興亞洲、東歐民主化/第四波: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鮮少成功)
- 民主化的倒退:南美國家、中國民主化運動
- 中國模式:實質為經濟發展模式,如過往的亞洲四小龍(低價出口帶動成長,伴隨勞權和環境的犠牲)
- 中國註解:國情不同、中國特色的民主、民主不是普世的
- 台灣聯合報:鼓吹開明專制的新加坡模式,相信中國會走向開明專制
- 威權模式的影響:無言論自由,則無思想自由,無法產生文化創造
- 一國兩制:召喚對威權時代的想像
- 民主並非萬靈丹,本身也不是完美的,可能被破壞或消滅
- 政治參與趨勢的變化
- 先進國家:政治參與減少、投票率降低(公共選擇理論)
- 例外:北歐國家的社會民主,對比新自由主義國家(選擇當消費者而非公民)的高參與度
- 民主是全人類發展的結晶,討論的是普世皆會遇到的問題,也面臨到同樣的挑戰
- 政黨與人民脫離:根據階級(工人 vs. 菁英)形成的政黨變質,如工黨的布萊爾。專業主義、過往的組織戰到空戰(連署為主)。
- 台灣人的說書人模式:談論政治時的旁觀者角度,不喜歡當輸家的心態:威權的影響、民族性(對比韓國基督徒的殉道精神)
- 從分配政治到認同政治
- 分配政治(美國 50 年代):為了實際利益(薪水)而鬥爭
- 台灣缺乏左翼政黨,不存在分配政治。
- 認同政治(美國 60 年代):為了權利(文化戰爭、墮胎權、有色人種權利)而鬥爭
- 台灣:本省文化的認同政治
- 多元文化主義(美國 80 年代):單一文化政策/領頭文化政策/熔爐/多元文化 (wikipedia:多元文化主義)
- 美國希拉蕊:政治正確的認同政治往分配政治的逆流
Topic 2 民主會怎麼結束?
- 民主政治的腐蝕劑
- 犬儒主義
- 酸民:公私領域混淆的臉書(未意識到社群媒體其實是私領域)
- 以前的 BBS:較少政治,相敬如賓(同時也存在公共演說能力的退化)
- 認知公共領域:網路與公園一樣,需要培養尊重他人的文化
- 傳統華人文化:無公共領域,社會即是家庭的延伸
- 公共領域的發源:報紙
- 公共選擇理論:社會中的各人為理性自利 -> 效能感降低,公共選擇導向不參與(不投票)
- 但實際上,人不完全是理性自利的(政治經濟學 vs. 行為經濟學)
- 民粹主義
- 犬儒主義的無力感 -> 期待救世主的出現 -> 民粹主義
- 經濟發展與分配正義
- 民主會怎麼結束?
- 政變:新興歐洲國家(波蘭、匈牙制)的右翼化
- 大災難:氣候變遷(明朝亡於小冰河期 -> 饑荒)
- 科技接管:AI 的發展、技術政治(官僚專家)被大數據取代(決策的責任何在?)
Topic 3 網路媒體與社會變遷
- 為什麼媒體很重要?
- 新聞媒體做為第四權(原來說法:除貴族、僧侶、平民外的第四階級)
- 媒體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 媒體與民主是同時出現的,沒有獨立的媒體就沒有民主
- 網路有利於民主嗎?
- 網路不是媒體,是超媒體(非線性的超媒介)
- 改變大腦的獎酬機制、對注意力的造成影響
- 網路提供對極端主義者的連結,加劇同溫層效應
- 注意力的商品化
- 阿拉伯之春:第一次數位革命,但似乎無法形成持久持續的網路(組織戰與空戰)
- 社會變遷與媒體的結構重組
- 現代的媒體架構
- 傳統媒體不再能夠獲利
- 黑格爾:「每天讀早刊報紙是現實主義者的早晨祈禱」
- 傳統媒體:主編是把關者/網路媒體:誰來把關?各人需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
- 媒體對工運的態度 => 媒體老闆對工運的態度
- 後現代的媒體架構
- 去中心化的媒體架構
- 逃避監管法規的新技術(事實:臉書=媒體、Uber=計程車)
- 對內容付費的反思(紐約時報、端傳媒)
- 臉書應該適用托拉斯法;反對者:新自由主義說法
- 資訊的過度商品化
- 新聞:吸引我們注意力的商品
- 媒體的天敵:政治介入、資本介入
- 過度講求即時性、新聞產製全球化
- 後真相、假新聞、事實查核
- 後真相:放棄溝通的徵兆
- 尼采:「多少人有多少真相」(文化相對主義,所有的事實都是自行建構出來的)
- 不知道在公三小
- 放棄溝通:你相信你的,我相信我的
- 嘗試溝通依然是重要的事情
-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
- 新聞產製過程的問題(缺乏事實查核),因而產出「假新聞」。
- 刻意為之的假新聞:俄羅斯
- 媒體環境的民主控制
- 受老闆政治偏好的影響(中時、自由)
- 蘋果對台灣的衝擊(負面:狗仔文化;正面:編採分離、避免業配)
Topic 4 必須保衛民主
- 當前民主體制的外部挑戰
- 國際局勢與地緣政治
- 第三波民主化、冷戰鬆動、菲律賓(馬可士)/韓國民主化對台灣的影響
- 中國對台灣的影響:拚經濟與發大財,喚起威權體制
- 美國對台灣的影響:長期親台的共和黨(川普)與外交政策,但不需要全盤接受(忽略保守意識、民粹思想)。
- 全球化影響下國家治理能力的喪失
- 全球化下的國家邊界開放:自經區、避稅天堂
- 依靠外籍移工來解決少子化、高齡化問題
- 市場是否能解決任何問題?
- 台灣民主體制的內部挑戰
- 兩極分化的趨勢:進步 vs. 保守
- 不是壞的進展,但要有耐性。所有的對象都是可以對話的。
- 社會議題需要大眾來參與
- 需要對新自由主義文化的反省
- 高度商品化的社會:什麼都要用錢買、都可以用錢買
- 厭世與小確幸(犬儒主義)
- 原住民的傳統土地:公共財的概念
- 突破個人主義思維:為下一代著想,願意自我犠牲。
- 在全球化的困境中重建民主正當性
- 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