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0的文章

2020 台北文昭見面會

前言:在筆者分享這篇記錄前,要和大家說明一些前提。社會上的評論者、意見領袖都會有自己的立場與價值觀(筆者也不例外)。愈有洞見的意見領袖,價值觀大都也十分明確。在吸收任何評論前,先瞭解講者背景和立場會很有幫助。本活動的講者文昭是旅居加拿大的中國僑民、明居正老師為台大教授,兩位長期以來從事中國政治評論。兩位講者學養深厚,主張中華文化保守主義,與新唐人、大紀元、法輪功等海外組織和民運活動人士長期合作(或為組織成員)。筆者理念與兩位講者並不完全一致,參加本次活動主要是希望理解在中國崛起、外宣頻仍的同時,海外中國民運的走向、與他們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看法。先有這些認識,在閱讀以下筆記和觀看影像記錄時,可以比較清楚。 時間:2020.01.12 地點:台大應用力學館 國際會議廳 主持人:驚風堂 特別來賓:明居正 演講錄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XW7cV9tZs  (文昭部分) 文昭: = 開場白 = 來訪台灣的起因:陸委會邀請海外華人參訪(文山區開票參訪),由台灣華人民主書院組織。 初次見面會選擇台灣舉辦的原因:若於加拿大或美國舉辦,可能有中國領事館/中國學生會妨礙見面會,造成安全問題。 = 台灣觀摩大選感受:兩位計程車司機的故事 = 第一位司機:不喜歡蔡政府造成陸客不來(曾有十五萬台幣的收入,現今不到一半)。 思考:直接利益與正確路線(未來利益)的選擇。以香港過去二十年為例:舞照跑、馬照跳 => 開放紅色資本進入,製造業流失、產業空洞化。能帶來工作機會的中間產業流失、就業機會兩極化(高薪高門檻 & 低薪低門檻)。現今香港年輕人生活困難,卻無法影響政治,只能以流血抗爭作為代價。政治始終是地區的政治,臉上的痘痘比千里之外的戰爭更有感。思考台灣人能否在眼前利益與未來利益間做出合理選擇。 第二位計程車司機:落選後。誰選上都可以,照樣好好過日子。 感受:中華文化的守禮與溫良。專制太久,等級森嚴的社會無法民主是種迷思。華人文化:溫良守禮、內斂克制,有利於維持民主的品質與尊嚴。不認帳的民主並非真民主,托克維爾曾說:拉丁美洲不是受苦受難就是在為非作歹(民粹主義),民主需要參與和實踐來習慣民主。 = 亡國感與對中策略 = 亡國感的起因:中...

雜感:過去一年政治觀察心得

從前年底開始直到前幾天總統大選結束,嘗試重新認識政治,差不多是一年左右的時間。一年前後,自己對政治和公民社會有了不大一樣的理解。不諱言這之前的自己也是人云亦云,基本上是耳語系統的受眾,現在不敢說概念一定正確,但至少對某些議題比較有定見。感謝南哥和月讀的啟蒙,也謝謝認真做節目的我的學習筆記,還有許多好書的作者,讓我得以印證某些觀點。將部分心得歸納如下。 =政治的本質= 就我目前的理解,政治的本質就是對權力的爭奪,而選舉是政治人物從民主國家的人民身上取得權力的方式。每個人爭奪權力背後的理由不盡相同,也許有少部分人是本著理想從政,但個人利益仍然是最大最大的原動力。此外,所謂的「個人理想」,充其量也就是個人的理想、自我的成就。其他人和你的理想可能完全不一樣,或是即便理想一樣,選擇的手段也各異其趣。 所以當有政治人物舉著人民的大旗時,我們都要格外小心,為什麼他能夠聲稱自己代表人民?為什麼他的做法就一定是人民要採取的做法?希特勒也是因著民意崛起,懷抱德意志偉大的理想。先不論這個目標是否帶有私心,但他採取的手段算得上良善嗎?同樣的,台灣安全、人民有錢,或是公平正義、超越藍綠,有效治理、抗中保台,聽起來都make sense,但實現上述口號背後的做法真的是合理的嗎?在跟隨理想大旗前也許可以多思考一下。在評論政治人物或事件時,如果謹記政治是本質權力的爭奪,很多事會容易說明得多。 =政治的實踐= 承上,現實中的政治人物和事件是複雜的,通常很難用善惡二分法來判斷。可能是80%的公平正義中,混雜了20%的私心。或是在60%的自利行為中,有40%的社會關懷。所以為什麼傳統地方勢力聽起來壞透了,但仍然有大批民眾支持他們。因為他們還是會為民眾服務,舉凡是修橋舖路、爭取建設、或是遊走在法律邊緣的關說輸送。一位替民眾銷單、關說監獄探視、爭取民眾津貼的政治人物,聽起來好像很壞、違法亂紀。但如果他秉持的原則是服務地方弱勢民眾、爭取的是老年農民的生活補助,那他依然能得到不少民眾的支持。地方豪紳之所以能成為豪紳,必然是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當地民情的需求、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穩定功能。傳統價值亦復如是。 不過現代的價值觀講求法制,要求普及大眾的明確規則。漸漸地,進步價值不斷地衝擊並逐步取代保守價值。但是追求社會進步的同時,我們應當思考如何保持社會穩定和人道關懷穩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