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9的文章

台灣基進:香港怎麼了?談一國兩制下的近代香港/陳奕齊

圖片
台灣基進:香港怎麼了?談一國兩制下的近代香港 陳奕齊 2019.8.17 竹北市東平里集會所 演講錄影: https://www.facebook.com/343569916331233/videos/2414709572181744/ (內容經過整理,未嚴格按照演講順序) 講者陳奕齊(新一)背景: 曾居香港三年,任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研究員,研究南中國台商 後於荷蘭萊頓大學研究 中國列入黑名單,無法入境香港 台灣基進創辦人/主席 政治主張:政治民主化(反殖)、主權自主化(反帝)、社會自由化(反剝削) 一國兩制對香港的影響 MV:《反送中:香港人》(改編自Shall we talk,2019年)、《蝗蟲天下》(改編自富士山下,2011年) 2011年已出現的求救信號 批評:醜化中國人 動機:對一國兩制造成民生問題的抗議 過去20年香港政治主旋律 拼經濟,不要談政治 後果:由帶遺書上街抗爭的下一代承擔 今年的新口號:看清楚了,我們只能示範一次「一國兩制」。 英國治下的香港 無政治民主,但有自由 良好法治基礎 「臭」港:工業化造成汙染;去工業化、成為金融中心後改善 六七暴動:香港版文革、挑戰英國治理 是否越過深圳河解放香港?周恩來: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香港為冷戰下的門戶、情報、走私中心 香港「回歸」的正當性 香港:港島、九龍、新界 南京條約(1842):永久割讓香港島(對象:清廷) 北京條約(1860):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對象:清廷)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1898):租借新界(對象:清廷) 新界回歸到一國兩制 面臨腹地不夠開發,資本家希望維持完整的大香港 一國兩制:放棄軍隊和外交權(主權),換取高度自治(治權) 殖民地歸還後歸屬問題 專條持有人:大清 => 中華民國 港人登報:保衛台灣重奪香港 主張談判對象應為中華民國 落入中國框架 回歸後的香港 愈來愈緊密的關係導致民生問題 內地訪港:4000萬人次(香港面積...

月讀社會講堂《認識中國:面相三》

圖片
月讀社會講堂《認識中國:面相三》 讓子彈飛:姜文電影的文化符碼 2019.7.30 文科大叔 南光遠 參考書目: 騎驢找馬:讓子彈飛,姜文 2011 中國農民調查,陳桂棣、吳春桃 2004 中國在梁庄,梁鴻 2015(歸鄉青年觀察家鄉,反映農村現狀)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余華 2011(余華小說:活著) 偽裝的盛世,許知遠 2012(中國公知對中國的理解(台灣較少見觀點);看中國作家談中國時應注意其立場) 走進都會中國:一個台灣人登陸十年的文化觀察,李政亮 2009(台灣觀點,去年有在月讀辦過演講;另著有: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Peter Hessler 2013(旅遊文學,好看) Leftover Women: The Resurgenc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China,Leta Hong Fincher 2015(中國女性如何在社會找到自我定位;中譯本:中國剩女) One Child: The Story of China's Most Radical Experiment,Mei Fong 2015(作者為資深記者,曾獲普立茲獎;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 中國工人訪談錄:一個關於集體記憶的故事,賈樟柯 2009(拍攝二十四城記時的故事) 讓子彈飛:姜文電影的文化符碼 Topic 1 中國的電影與政治 Topic 2 姜文的創作歷程 Topic 3 《讓子彈飛》的文化符碼與現實影射 姜文背景:高幹子弟,於軍區大院(類似眷村)長大。並非傳統導演出身,且意識型態與中國第六代導演(如賈樟柯)不大一樣。 Q:你看過哪些中國電影?你對中國電影的印象與評價如何? 張藝謀(第五代導演)系列、老獸、大象席地而坐、葉問(武打片裡的國族主義,可以用於政治宣傳)、集結號(馮小剛) 今年金馬獎中國影人被禁止出席(金馬獎對中國影人的意義) Q:你瞭解什麼是政治宣傳片嗎?你對電影檢查制度有什麼認識? 電影開拍前就需要審查劇本;成片後還需要經過剪接檢查(...

公民時事論壇:紅色滲透的警鐘(沈伯洋)

圖片
公民時事論壇:紅色滲透的警鐘 講者:沈伯洋 20190806 # 何謂資訊戰 駭客攻擊 2014 黑暗首爾事件(北韓) 個資收集:健保資料庫、戶籍、監理資料 認知攻擊 源起:美國商學院行銷學 捷克經驗(俄國) 應用:內容農場(e.g., 密訊) 操縱行為的心理學 facebook 投票實驗 2013-2015 劍橋分析對台灣進行投票意向分析(透過 facebook心理測驗) # 假新聞如何造成影響 以促轉會/黨產會為例 偏頗新聞與偏頗標題 華興育幼院:黨產會連孤兒院都不放過/藏黨產連孤兒院都不放過 形成產業:中國改新聞標題公司(對外輸出) 影響政治冷感族群 媒介:社群媒體、line群組 演進:有跡可尋的中國假新聞運作 => 外包台灣行銷公司(內賊難防) # 資訊戰影響選舉 鼻祖:俄羅斯 中國開始複製俄羅斯模式(效率更高) 美化政治人物:韓總 = 蔣中正/饒國華/楊過 更細緻的操作 台灣五月初選時,網軍攻擊每一位候選人(激起對立) 下場:陷入混亂的敘利亞(人民信任感完全喪失) 目的:破壞民主制度下的互相溝通 俄國:被孤立的我們對民主國家的反擊 民粹主義興起的另一個原因 美國參院報告:俄羅斯網軍 參考紀錄片「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 法國黃背心運動假新聞(微博發佈,經 twitter 擴散) 造成意見極化、更明顯的同溫層效應 # 中國對台資訊戰 讓「藍綠對立」演變為「藍綠內部各自對立」 2014 起,中國開始對 PTT 每日備份、利用 AI 模仿語言特徵 學習俄羅斯手法 2009 年後,中國對台資訊戰開始運作 利用社區交流學會、宮廟系統 先從地面滲透、再配合空投假消息,人們更容易接受(心理學效應) 2018 起,地方勢力轉型成地方小政黨、與統戰部合作 2019 影響反送中輿論:假消息「送中是正常的法案」 見:台大法學博士呂教授對反送中的解讀 2018 關西機場事件:裂解台灣社會 出處:9/5 微博-洪...

月讀社會講堂參與後記:我們是重新構築對社會理解的一代

月讀社會講堂參與後記:我們是重新構築對社會理解的一代 20190801 1985年前後出生的我們,處於台灣認同與論述的斷代。我們小時候受長輩一代的國族認同影響,小學時的作業簿後面印的是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被教導要以亞洲四小龍自豪;在成長過程中歷經台灣民主轉型、適用首屆本土教材、看著阿扁選上總統,首次政黨輪替;而長大後面對台灣製造業出走、中國崛起、經濟危機、和居高不下的房價等問題,甚至現下我們還身處民粹暴風雨的風口浪尖。以前我們聽著祖父母用台語懷念日本時代,卻又狐疑為什麼父母彼此都用國語溝通、政治立場也和祖父母如此的不同。而太陽花運動後,同樣的世代差異也在我們身上重演。深受美日中文化影響的我們是如此地錯亂,如台式美學的對比色紛飛,在各種矛盾中摸索著自己的定位。 也因為如此,在成年後回頭發掘、重新認識這塊土地是我們這一代的必修課。我們努力探索這些基本卻重要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感謝南哥和瑪莉帶給我們的一系列社會講堂活動,讓我能從課堂中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我開始認識到上面提及的這些混亂,背後都源自於社會本身對各種議題的認識不足、以及長久訓練出的僵化價值觀。 舉例來說,課本上說民主是最好的制度、也是我們和海峽左岸不同之處,但我們卻從未思考,其實民主也很脆弱、需要每位公民仔細呵護;我們也不瞭解,中國其實也聲稱自己足夠民主、能夠代表中國人民,但國家資本主義的背後,犠牲的其實是勞權和環境。我們真的對民主夠瞭解嗎?這系列講座讓我們知道投票直選只是皮毛,早我們一步的歐美各國從對抗專制(階級)、分配政治(金權)、認同政治(人權)、一直演進到多元文化社會。在公民意識日趨成熟的台灣,能否開始將注意力放在無聲的移工和環境議題上。比之歐美,台灣社會在民主的道路上仍然還有很多方面待努力。而每當我們批評媒體的不思長進時,習慣享受即時新聞與免費內容的你我,都在資訊的過度商品化這件事上推了一把。 政治不是像小時候長輩說的不可說之事。相反地,我們生活周遭無時不與之相關。理工科系出身的我和周遭朋友,以前或多或少會對這類社會科學有些傲慢。但深入了解後,其實社會科學中的各個學科都十分有趣、可以令我們反思、甚或成為我們一生投入的課題,其中政治是最好的例子。身處民粹崛起與美中角力的動盪時代, 保持開放的心態、嘗試理解各項議題與背景、進而採取行動,也是我們這一代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