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0的文章

Philipp Ther《歐洲1989》摘要&心得

圖片
第一章:導論 個人的引言: 家族旅行:匈牙利(歡樂營房) -> 波蘭 -> 捷克克爾科諾謝山 -> 布拉格 1989前的東歐 匯率大幅波動與通膨:布達佩斯:德國馬克 vs. 東部馬克、波蘭黑市茲羅提下跌 東方的異議聲音:1981團結工聯、波蘭七七憲章、米蘭昆德拉的中歐悲劇;供給短缺、無效率、與社會不公正 西方國家的問題:持續上升的通膨與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國家赤字 國際間經濟政策的範式轉移:失敗的凱恩斯主義 -> 貨幣主義&新自由主義(柴契爾、雷根) 西方不認為東方集團和蘇聯會快速崩潰 1989年後 陶醉後的幻滅:被東德人塞爆的西柏林、波蘭的惡性通膨、相對溫和的捷克斯洛伐克 第三條路線(社會民主)的全面敗退,全盤接受新自由主義政策 東方正在「轉型」(transformation),而西方無須改變? 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的影響 煙霧中的克拉科夫 => 希望煙囟再次排放(高失業率) 不再缺乏供給,而是缺乏需求(流動性短缺) 歐盟第五次擴張(2004):華沙、克拉科夫、布拉格、柏林成為大都會,但小城市變得又老又窮 狀況相對較好的北歐、德國、奧地利:受到中東歐改革的競爭而在經濟上重新定位(共同轉型) vs. 忽略改革的南歐 2010年後 危機中的南歐效法東歐的改革:裁員、私有化,影響年輕人而非高齡世代 對新自由主義改革的質疑:市場經濟與民主發展必定彼此相關和相互依存?「休克療法」的效果主要源於後共產民主國家無法形成有組織的反抗? 歷史化: 東西歐改革論辯、東方集團漸進改革失敗、東方體制競爭的終結,造就新自由主義的霸權 「東方集團」常被視為一個整體,但各國背景與國家發展路徑仍有顯著差異 新自由主義的新秩序造成後共產主義國家「內部」日益增長的分歧:極度的城鄉差距 實施新自由主義的效果不同:布拉格/華沙 vs. 柏林 新自由主義的起源 海耶克與「朝聖山學社」:小政府+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反對羅斯福新政(國家干涉主義) 1970年代Pual Samuelson的「新古典綜合學派」:對凱因斯主義造成停滯性通膨的反思 芝加哥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