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讀週五聊書室-《專業之死》
=本文是月讀四月非文學類讀書會的簡單記錄:摘要&討論&個人心得= 2019.4.27 《專業之死》是一本探討「不信任專家」這一文化現象的書籍。身處台灣社會的你我,對這個現象肯定不陌生。 本書一共有七章。首章點出了素人與專家間的緊張關係。當代的公民對民主的一種認知是:我們也能與專家們平起平坐,更甚至可能對知識體系本身抱有敵意。這個現象是許多原因促成的:政府(專家)的錯誤的政策,使民眾產生質疑、網路時代的自我主義、甚或是政客利用媒體達成政治目的等,再再都加重了此一現象。第二章則從心理學的角度討論這個現象,其中最主要的效應有二:「鄧寧─克魯格效應」確認了愈「駑鈍」的對象,對自己反而愈有信心。每個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傾向,但愈不了解的人,感覺良好的程度卻比誰都高(缺乏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形成惡性循環。而另一個也很常見的效應是「確認偏誤」,也就是人會傾向注意和既有成見相符的資訊,接受能強化固有看法的事實。卻忘記未審先判的意見,其實就是一種偏見。第三章檢視了高等教育普及造成的影響,現今的高等教育已然商品化,以客(學生)為尊。討好學生的惡果是,學生可能無法得到足夠的公民素養(如批判性的思考)、卻加強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加速專業之死。 網路的發展則為專業之死提供了環境(第四章),知識爆炸促成偽知識、假新聞氾濫;它也讓大家自以為是專家,上網google便行,形成和專家平等的幻覺。輔以第二章提及的心理效應,有成見的素人們並不是在網上進行「閱讀」、而是將資料「篩掉」、尋找自己支持的論點。而閱讀習慣的改變,也回過頭來影響我們,無法進行較深入的討論。新聞媒體也是另一個戰場(第五章),傳統的媒體道德與價值的消失、記者和編輯的素養不足,使得似是而非的(假)新聞流傳,而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讓事情變得更不可收拾(性暴力假新聞導致真正的受害者失去民眾的信任、退伍軍人自殺的假新聞侵害了相關群體的權利)。本章點出了知識傳播過程中的三個角色:專家、媒體(公共知識份子)、消費者。記者應具備一定程度專家的素養,或至少與真正專家合作,而專家要能堅持,而消費者應當謙虛(尊重專家/媒體)、格局要大(求知管道多元)、相信人性、有判斷力。而(職業的)專家也可能會出錯(第六章)。專家的傲慢、試圖評斷非己所長的內容、預測可能有誤的未來、或是刻意欺騙(最為危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