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9的文章

月讀週五聊書室-《專業之死》

圖片
=本文是月讀四月非文學類讀書會的簡單記錄:摘要&討論&個人心得= 2019.4.27 《專業之死》是一本探討「不信任專家」這一文化現象的書籍。身處台灣社會的你我,對這個現象肯定不陌生。 本書一共有七章。首章點出了素人與專家間的緊張關係。當代的公民對民主的一種認知是:我們也能與專家們平起平坐,更甚至可能對知識體系本身抱有敵意。這個現象是許多原因促成的:政府(專家)的錯誤的政策,使民眾產生質疑、網路時代的自我主義、甚或是政客利用媒體達成政治目的等,再再都加重了此一現象。第二章則從心理學的角度討論這個現象,其中最主要的效應有二:「鄧寧─克魯格效應」確認了愈「駑鈍」的對象,對自己反而愈有信心。每個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傾向,但愈不了解的人,感覺良好的程度卻比誰都高(缺乏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形成惡性循環。而另一個也很常見的效應是「確認偏誤」,也就是人會傾向注意和既有成見相符的資訊,接受能強化固有看法的事實。卻忘記未審先判的意見,其實就是一種偏見。第三章檢視了高等教育普及造成的影響,現今的高等教育已然商品化,以客(學生)為尊。討好學生的惡果是,學生可能無法得到足夠的公民素養(如批判性的思考)、卻加強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加速專業之死。 網路的發展則為專業之死提供了環境(第四章),知識爆炸促成偽知識、假新聞氾濫;它也讓大家自以為是專家,上網google便行,形成和專家平等的幻覺。輔以第二章提及的心理效應,有成見的素人們並不是在網上進行「閱讀」、而是將資料「篩掉」、尋找自己支持的論點。而閱讀習慣的改變,也回過頭來影響我們,無法進行較深入的討論。新聞媒體也是另一個戰場(第五章),傳統的媒體道德與價值的消失、記者和編輯的素養不足,使得似是而非的(假)新聞流傳,而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讓事情變得更不可收拾(性暴力假新聞導致真正的受害者失去民眾的信任、退伍軍人自殺的假新聞侵害了相關群體的權利)。本章點出了知識傳播過程中的三個角色:專家、媒體(公共知識份子)、消費者。記者應具備一定程度專家的素養,或至少與真正專家合作,而專家要能堅持,而消費者應當謙虛(尊重專家/媒體)、格局要大(求知管道多元)、相信人性、有判斷力。而(職業的)專家也可能會出錯(第六章)。專家的傲慢、試圖評斷非己所長的內容、預測可能有誤的未來、或是刻意欺騙(最為危險)等...

聰明公民的六道習題-月讀社會講堂:習題四【資本夾縫中的流動:跨國移工現象】(4/23)

聰明公民的六道習題-月讀社會講堂:習題四【資本夾縫中的流動:跨國移工現象】(4/23) 2019.4.23 南光遠 開場:自我介紹與動機討論 台灣開始引進外籍移工 (1991年) 家事勞工不適用勞基法?通常未到最低工資(17000) 解題讀本 奴工島:一名蘇州女生在台的東南亞的移工觀察筆記;姜雯 2018,寶瓶出版(做工的人) 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報導者 2017 台灣移工議題:TIWA、桃園群眾服務會 工作、消費與新貧;Zygmunt Bauman 2006 社會民主是什麼?勞陣:英瓦爾•卡爾松(Ingvar Carlsson)&安-瑪麗•林格倫(Anne-Marie Lindgren) Topic 1:台灣的自由化與全球化 從「服貿協議」到「自由經濟示範區」 服務貿易協定的本質 兩經濟實體談判:貨貿(實體)、服貿(非實體,如金融) 2002 台灣、中國同時加入WTO 可簽定FTA 促進經濟自由流動,兩國代表談判(討價還價) 關稅互惠 取消政府干預 犠牲弱勢產業,傾向強勢產業(思考:台灣的電影業) 自由經濟示範區是什麼? 經濟租界(勞動條件、環境保護、稅...不受國家監管的化外之地) e.g., 新竹市環保局無法進入科學園區執法 勞動條件向下拉平的效應 主要得利者為產業所有者 全球化的正反評價 傳統產業外移:美國->台韓,台灣->中國東南亞 貧富差距拉大 資本、人力、資訊的自由流通(資訊流通 => 北馬其頓:假新聞製造中心) 資本的持有者為跨國企業,要求政府量身訂做法規、經營條件 台資設廠、鮭魚回流 經濟自由化的歷程 解構黨國資本主義 戒嚴時代國民黨/特許企業掌握70%以上產業 欣欣客運(榮民服務處;欣欣向榮)、金融業、重工業 黨外主要支持者 中小企業(一咖皮箱談生意)/都市中產(傳統士紳) 國營事業民營化 以前國營企業內也有黨組織(如當今中國) 國企員工反抗公司化:國營企業工會的強盛 私人銀行家吞食國營行庫(...

聰明公民的六道習題-月讀社會講堂:習題三【帝國夾縫中的台灣:地緣政治入門】(4/9)

◎習題三:【帝國夾縫中的台灣:地緣政治入門】 2019.4.9 講者:南光遠 中國崛起衝撞美國霸權,軍事、貿易、思想的衝突一觸即發。 拋開幻想與依賴,尋求台灣的出路,就從理解國際政治開始。 ★解題讀本: 《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陳冠中, 2012) 《中美新型戰略關係:走向戰爭還是走向合作?》(James Steinberg、Michael E. O’Hanlon, 2015) 國際關係科普書: 如何在崛起時合作, 川普上台 《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Graham Allison, 2018) 國際關係科普書: 在崛起時無法避免 一戰 ======== 帝國夾縫中的台灣:地緣政治入門 Topic 1: 台、美、中外交關係史 台海是世界上最容易發生戰爭的地方 Topic 2:國際關係與東亞地緣政治 Topic 3:從一國兩制到天朝主義? Topic 1: 台、美、中外交關係史 中美外交的關係史 東亞冷戰的序幕:韓戰 台灣對於對岸的理解是片面的 第一世界:自由世界 第二世界:共產世界 韓戰亦是白色恐怖開端(最劇烈的時候) Kissinger、Nixon訪中(1971~72) 季辛吉到巴基斯坦與中共會晤(現實主義、美國利益優先) 美中建交與三公報: 上海公報(1972,文革中)、建交公報(1979)、八一七公報(1982) 上海公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對任何一中一台、一中二府、二個中國、台灣獨立、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活動 美方認知(acknowledges)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not to challenge) 。自此,台獨運動成為一種出口 建交公報:美國首次承認(recognizes)「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八一七公報:限制對台武器軍售不得超過1979年的數量 公報是政府政策,但國會通過法律(台灣關係法) 「一個中國」原則 台美外交關係史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1971.10.25) 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權 ...